上個月月底,我在線上課上給學員講了一下《究竟什么是7nm?》。主要還是針對最近網(wǎng)上議論紛紛的7nm芯片做了一些掃盲性質的科普
課程大約不到兩小時,算是基本把芯片的結構、線寬定義以及實際技術指標的一些含義講了一下
課上我也發(fā)現(xiàn),對于非半導體制造領域從業(yè)人員而言,大家對這塊的概念確實非常模糊,有很多常識性的理解錯誤和混淆。所以,我寫這個文章,課程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給沒有聽過課的朋友講述一下,順便也供聽過課的學員溫習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文章并非我課程的全部內(nèi)容,只是針對半導體器件結構和線寬的概念的一部分解釋說明而已。對于我課程全部內(nèi)容感興趣的朋友,還是需要來報名我線上課程交流,謝謝
首先,下圖是一張我從網(wǎng)上找到的一個經(jīng)典的邏輯芯片的結構剖面圖。從圖上大家可以看到,半導體芯片/器件的結構非常復雜,是由很多層的結構疊加而成的:
最下面的FOEL(Front End of Line)是晶體管結構部分
其上面的BOEL(Back End of Line)是用金屬線(銅線為主)把各個晶體管連接起來的結構部分
最上面的則是把信號、電源管腳引出來的部分。這部分通常不是在晶圓廠加工制造,而是在封裝廠進行
晶體管/MosFET的結構實際上也是在發(fā)生變化的。一般而言,到28nm為止,晶體管的結構通常還是下圖中的平面結構:Planar結構。而從20nm開始,晶體管進入了立體結構時代,最典型的就是下圖中的FinFET結構。而關于晶體管線寬概念的混淆,也是從這里開始的
一般所謂線寬,在行業(yè)內(nèi)的標準稱謂是CD/Critical Dimention,中文直接翻譯就是特征尺寸。它指代的是芯片結構里最小的線條寬度,通常就是柵極的長度(見下圖最左)后來柵極的長度已經(jīng)不是最小的線寬了,無法準確代表工藝節(jié)點。于是行業(yè)內(nèi)開始用最小線寬半間距來代表線寬,也就是所有圖形里最小的兩根相鄰線條中心位置距離的一半。這個數(shù)值代表了芯片結構里的最高圖形分辨率
目前光刻機的技術參數(shù)里的分辨率,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最小線條的半間距(見下圖中間)
但是到了FinFET工藝時代,其實限于光刻機的技術能力。我們能夠做到的實際圖形分辨率并沒有大幅提升,但是晶體管結構變化以后,其實際的密度確實也大幅度提升了。那該如何評價其工藝水平呢?
于是,晶圓廠們“靈機一動”,想出了等效線寬的概念
下圖是Intel的技術資料上公布的標準晶體管密度的計算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個標準的與非門(包含4個晶體管)的面積來計算一次晶體管密度,然后再用一個標準FlipFlop觸發(fā)器(包含6個與非門)電路計算一次平均晶體管密度。然后將兩個密度結果加權平均一下,就可以得到當前工藝技術下在單位面積的晶圓上能做幾個晶體管
然后用這個密度值對比平面晶體管的密度,然后計算出等效的線寬值來。所以這樣一來,雖然我們不能大幅度縮小實際的圖形線寬,但是可以通過器件結構的變化縮小晶體管的面積、提升密度來得到一個等效的“小線寬”從20nm的 FinFET工藝開始,我們看到的所謂的線寬都是如此
當然,由于采用了等效換算的方法,這就給各個晶圓廠提供了渾水摸魚的機會。利用算法上的投機取巧耍雞賊,各家所謂同一工藝節(jié)點芯片的實際晶體管密度是有差別的,而且差別還不小從下圖可以看到(我上一次文章里就已經(jīng)貼過了):雖然同樣叫10nm節(jié)點,Intel的晶體管密度做到了1.06億個/平方毫米,而TSMC和三星的密度都只有0.53和0.52,相差幾乎一倍
而在之后的7nm5nm節(jié)點上,同樣情況依舊存在??梢姡谌∶稚?,老實的Intel吃了一個大虧,被另外兩家給欺負了
既然工藝節(jié)點的命名不靠譜,那行業(yè)內(nèi)是用什么方法來衡量一個具體工藝的水準能力的呢?
事實上,在FinFET工藝中用來判斷具體工藝技術的指標很多,不過多數(shù)情況下大家記得和理解兩個名詞就好了:1) CPP:Contacted Poly Pitch?接觸孔的多晶硅柵極間距2) MxP:Metal Pitch 金屬線的間距(通常指第一層或第二層的金屬線間距)
CPP反映了整個晶體管單元(CELL)的寬度;而MxP是用來衡量晶體管單元高度的單位,通常被稱為Track。晶體管的高度是MxP的幾倍,就叫幾個Track,或者幾個T
這兩個指標就代表了晶體管的大小,也就等于確定了晶體管的單位面積密度。下圖是一個參考:
另外,還有一個指標是鰭片的間距(Fin Pitch)。M2P和Fin Pitch的比例稱為Gear Rate
好了,看到這里你大體就對先進工藝里的線寬有一個大體認識了當然,具體晶體管里的技術指標和各種名詞遠不止這些。下面這個表格的大多數(shù)名詞對于非專業(yè)人士而言依舊看得莫名其妙
要把這都解釋清楚,另外讓大家理解在光刻技術進展緩慢、實際圖形線寬無法大幅度縮小的前提下,工程師是如何從20nm開始一路把晶體管微縮到3nm的?這個又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了。限于篇幅,容我下次再和大家講解吧
這里就要麻煩大家?guī)兔Χ喽噢D發(fā)這篇文章。如果文章受歡迎,我自然會盡快更新下一篇,給大家進一步說明一下
搞清楚這些,你基本上可以打敗99.9%的非半導體專業(yè)人士了。目前市面上針對非半導體行業(yè)人員的科普文章里,我還沒有看到有解釋這些概念的。大家不要錯過機會
當然,更多更詳細的半導體行業(yè)知識,還是歡迎大家來我的線上課程報名交流提問
11月14號,我的新課《臺積電的最新財務數(shù)據(jù)分析》會和大家分享關于臺積電的相關信息和知識,也會順便聊一下對后續(xù)整個半導體市場的發(fā)展趨勢預測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從下面海報中的二維碼報名參加。到時候我們好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