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在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年銷量已突破10萬輛并劍指更高目標的中國造車新勢力“蔚小理”們不同,美國造車新勢力集體深陷困局。
曾被譽為“特斯拉殺手”的美國電動汽車初創(chuàng)公司Rivian正面臨投資者做空、股價跳水、市值跌破凈資產的命運。不止Rivian,在通脹高企的大環(huán)境下,包括Canoo、法拉第未來、尼古拉、菲斯科等多家美國造車新勢力企業(yè)都面臨著成本上升、政府調查、股東訴訟、高管更迭、投資枯竭等棘手問題。美國電動汽車初創(chuàng)企業(yè)昔日的光鮮猶如曇花一現,如何活下去才是現今擺在它們面前最大的挑戰(zhàn)。
資本盛宴 尋找“下一個特斯拉”
近日,Rivian宣布,由于需求疲軟和成本上升加劇其資金緊張,計劃發(fā)行13億美元(目前1美元約合人民幣6.85元)的綠色可轉換優(yōu)先債券。消息一出,公司股價當日大跌超14%。作為一家?guī)p峰市值曾高達1500億美元的企業(yè),Rivian目前的市值已經不足130億美元,縮水了90%以上。Rivian的遭遇,也是美國造車新勢力從巔峰到低谷的一個縮影。
讓我們將時針撥回2020年,疫情的暴發(fā)給全球汽車行業(yè)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彼時美聯儲為了救市,將基準利率下調至0~0.25%的有史以來最低水平,并啟動規(guī)模達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松計劃,而電動汽車成為熱錢流入最多的領域之一。
當時,作為美國總統(tǒng)候選人的拜登明確表態(tài)支持清潔能源,鼓勵發(fā)展電動汽車。在當選之后,拜登又承諾出臺一系列激勵措施,包括對電動汽車購買者提供稅收優(yōu)惠,將聯邦公務車、校車及郵車更換為電動汽車,在全美建設50萬個充電樁等。與此同時,加州州長加文·紐森發(fā)布行政令,規(guī)定該州將于2035年停售燃油新車,屆時加州銷售的所有新乘用車都將為零排放。
在種種利好政策刺激下,美國電動汽車市場迎來一場資本盛宴,企業(yè)和投資者們都看到了巨大機遇。作為電動汽車第一股的特斯拉,2020年股價上漲超650%,當年年底市值達到6580億美元,超過了豐田、大眾、通用汽車等一眾車企,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企業(yè)。
現在看來,2020年是美國造車新勢力的一個轉折點。標普全球移動(S&P)汽車分析師斯蒂芬妮·布林利指出,2020年前,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主基調是先嘗試推出產品,再看市場反應;2020年后,由于政策推動美國汽車業(yè)向電動汽車過渡,初創(chuàng)企業(yè)和投資者都開始蜂擁而至。
眼看特斯拉股價飆升,美國資本市場開始瘋狂尋找“下一個特斯拉”,甚至過于盲目,低利率也使得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造車新勢力企業(yè)融資相對容易。據統(tǒng)計,2020年,美國至少有20家電動汽車相關的公司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實現借殼上市,包括尼古拉、Canoo和Lordstown等。其中,尼古拉一度被譽為“卡車界的特斯拉”,于2020年6月登陸納斯達克,上市不到一周市值便超越“百年老店”福特,當時通用汽車甚至有意出資20億美元入股尼古拉。
Canoo也于2020年底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一度超過20億美元,之后還成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供應商,并贏得了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的訂單,風頭一時無兩。
這股借殼上市的熱潮在2021年11月Rivian上市時達到頂峰。在戰(zhàn)略投資者亞馬遜和福特的加持下,Rivian上市首日,市值就超過了股東福特,短期內更飆升至1500億美元,當時成為僅次于特斯拉和豐田的全球市值第三大車企。然而,此時的Rivian,除內部交付了少量R1T電動皮卡外,對外交付量為零,可見當時資本對Rivian的追捧,已經到了非理智的地步。
泡沫破裂 市值普遍一瀉千里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一幕也曾在中國上演。2010年私人購置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發(fā)布,“點燃”了整個市場,在政府支持、資本看好、市場虛熱之下,上千億元砸入造車新勢力的“狂歡局”,尤其是2015年后“新玩家”大量涌現,一度多達上百家,“PPT造車”大行其道。
至于之后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造車新勢力一批批倒下,到如今真正“出圈”且叫得上名字的也就那幾家,例如蔚來、理想、小鵬、哪吒、零跑等。而今,美國造車新勢力也在經歷大浪淘沙。
“繁華過后,一片狼藉”,這句話用在Rivian、尼古拉等美國電動汽車新秀身上,十分應景。尤其是Rivian,在短期內市值達到1500億美元的巔峰后,迎接它的是噩夢般的泡沫破裂,而其市值暴跌,也令主要投資者福特、亞馬遜損失慘重。為此,在2022年5月上旬,Rivian上市后的股票鎖定期一結束,福特就開始分批拋售Rivian股票,這也為Rivian股價的下跌“貢獻”了一份力量。
據《中國汽車報》記者統(tǒng)計,2022年,菲斯科、尼古拉、法拉第未來、Arrival等美國造車新勢力企業(yè)市值普遍縮水過半,一些企業(yè)甚至狂跌八、九成;有些已經上市的造車新勢力企業(yè),現在的股價甚至不到1美元。這不僅是因為企業(yè)經營未及市場預期,而且也是由于外界環(huán)境巨變所致。2022年,美國股市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糟糕的一年,而美聯儲瘋狂加息使得金融市場政策收緊,再加上多國央行多年來首次提高利率,以及俄烏沖突等因素,導致股市和供應鏈都陷入混亂。
眾所周知,造車是一個極為燒錢的行業(y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感慨道:“以前看別人造車覺得100億太夸張,現在自己跳進來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碧厮估玖耸畮啄瓴沤K于實現盈利,就連已經實現批量生產和交付的“蔚小理”們也依然處于持續(xù)虧損的階段,更別提一眾剛剛量產或尚未開啟量產的美國造車新勢力了。在美國股市“寒冬”下,資本市場對電動汽車板塊的熱情開始消退,融資變得難上加難。再加上通貨膨脹和高利率周期,初創(chuàng)企業(yè)面臨資金困境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兒。
Lordstown前不久對外表示,需要尋找合作伙伴分擔成本。為了籌錢,該公司去年已將美國俄亥俄州工廠出售給富士康;法拉第未來2022年凈虧損5.5億美元,截至今年3月3日,其現金儲備僅為3750萬美元;菲斯科的狀況也頗為窘迫,截至2022年底該公司擁有7億多美元現金,但其預計2023年總支出將達到6.1億美元,為此考慮從貸款機構籌集更多資金。事實上,在2022年財報中,尼古拉、Canoo、法拉第未來、Lordstown等公司都對自身的持續(xù)經營能力感到力不從心。尤其是Canoo已經瀕臨破產,有消息稱,科技巨頭蘋果公司有意收購Canoo。
根據《美國汽車新聞》對美國10家造車新勢力企業(yè)的資金狀況調查,大多數都面臨著現金流捉襟見肘的窘境,只有4家企業(yè)手頭有足夠的現金能維持一年以上的運營。另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最新文件,只有寥寥幾家造車新勢力企業(yè)能夠承擔兩年以上的現金消耗。
丑聞纏身 依賴風投凸顯脆弱
目前來看,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數家中國造車新勢力企業(yè)已跨過第一階段,正努力站穩(wěn)腳跟;而美國造車新勢力企業(yè)還在掙扎求生,它們似乎都中了“特斯拉殺手”的“魔咒”。其中,Rivian已經隨著股價大跌而失寵于資本市場;“卡車界的特斯拉”尼古拉也被指控詐騙,創(chuàng)始人米爾頓被判欺詐罪。最終,尼古拉同意支付1.25億美元罰款,才與SEC達成和解。
尼古拉被指控詐騙一事,反映了美國造車新勢力的亂象,也讓我們看到了美國“PPT造車”的冰山一角。與特斯拉不同,尼古拉專攻電動卡車領域,其稱在交付前3年就拿下了超過100億美元的訂單,2020年其股價突破每股65美元,市值達到340億美元。好景不長,2020年9月,美國做空機構興登堡研究公司發(fā)布了一份67頁的研究報告,指控尼古拉創(chuàng)始人米爾頓數年來都在對品牌進行虛假宣傳。報告依據尼古拉一位內部人士的匿名爆料,聲稱尼古拉在核心技術參數和產品研發(fā)過程上持續(xù)造假。
隨后,美國各大媒體也開始跟進,并“深挖”尼古拉的造假細節(jié)。例如,尼古拉之前發(fā)布了一輛“氫動力重卡”在沙漠公路馳騁的廣告。但實際上,這輛卡車只是一輛空殼車,根本沒有動力驅使,而是被另一輛卡車拖到沙漠公路上滑動而已,這則廣告正是米爾頓本人的“創(chuàng)意”。還有尼古拉聲稱“已經拿到上百億美元訂單”,實際上這不過是合作商的訂購意向,而不是真正的訂購合同。于是,SEC也開始對米爾頓和尼古拉進行證券詐騙調查,投資者們也對其發(fā)起欺詐訴訟。
Lordstown的套路與尼古拉如出一轍。2021年3月,興登堡研究指控Lordstown偽造訂單并在生產能力方面誤導投資者。興登堡經過調研后發(fā)現,Lordstown公開宣稱收到10萬個訂單,但該公司不僅不向客戶收取訂金,反而會以50美元/個的價格,委托一些中介機構下“空單”,從而夸大訂單數量,營造炙手可熱的假象;而法拉第未來多名高管也曾因涉嫌向投資者發(fā)布不準確信息被SEC傳喚調查。以尼古拉騙局為代表的一系列丑聞削弱了美國投資者對造車新勢力的信心。
為什么中國造車新勢力日漸崛起,美國市場卻難以孕育出“下一個特斯拉”?對此,北方工業(yè)大學汽車產業(yè)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告訴記者:“原因之一是中國市場容量大、層次多,下有低速電動車,上有豪華車,不同的收入層次及區(qū)域發(fā)展水平決定了需求的多樣性。中國市場能容納的品牌和數量要比國外多得多,這是主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所處的發(fā)展階段不同。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多年來保持高速增長不同,前些年美國電動車市發(fā)展較為緩慢,美國消費者、資本市場以及政府對電動汽車領域投資的態(tài)度較為理性?!?/p>
紀雪洪補充道,與國內不同,美國電動汽車初創(chuàng)企業(yè)更多依靠的是風投,之前曝出的丑聞,部分原因也是由于這些企業(yè)急于吸引風投、創(chuàng)投機構。還沒學會走就想跑,哪能不摔跤呢?即便是“老前輩”特斯拉,也是在規(guī)模上來之后才被美國多州爭相邀請建廠。
交付大考 量產仍是致命難題
從當下的市場環(huán)境來看,美國電動汽車初創(chuàng)企業(yè)的形勢不容樂觀。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企業(yè)已經開始了存量博弈,交付量成為更重要的衡量標準。不過,資金困境、供應鏈難題等因素令Rivian、Lordstown等初創(chuàng)企業(yè)普遍難以達成最初的產銷目標,而華爾街也逐漸失去了耐心。
以Arrival為例,其原計劃2022年生產400~600輛電動貨車,同時小批量生產一些電動巴士。之后由于虧損擴大,其將電動貨車的生產目標下調至20輛,電動巴士項目直接擱淺。在去年第三季度的最后一天,Arrival終于生產出一輛電動貨車,但只是用于測試、驗證,并不交付給客戶。根據該公司的說法,其要到2023年之后才能實現營收。
復盤Rivian的2022年,其遭遇了股價下跌、生產遇阻、產品召回、內部高管出走等多個難題,因此不得不進行裁員以節(jié)省成本。剛剛上市時,Rivian設定的2022年產量目標是5萬輛,之后主動砍半至2.5萬輛;實際上,2022年Rivian僅生產了24337輛汽車,依然未達目標,公司將未兌現交付目標的原因歸結為零部件和供應鏈問題。Rivian去年3月曾公開表示,疫情、通貨膨脹和俄烏沖突造成了運營的中斷和延誤,并強調隨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上漲,零部件采購面臨挑戰(zhàn)。Rivian近日又表示,受揮之不去的供應鏈瓶頸影響,該公司預計2023年其產量將遠低于分析師預期。
實際上,在Rivian剛上市股價暴漲時,馬斯克曾對其“唱衰”,稱“實現大規(guī)模量產和盈虧平衡”是Rivian的真正考驗,沒想到一語成讖。不止Rivian,其他美國造車新勢力企業(yè)也一樣。例如,Lucid在2022年僅生產了7180輛汽車,遠低于最初預期的2萬輛;不僅如此,Lucid還將2023年產量目標設定為1萬~1.4萬輛。由于2022年其凈虧損逾13億美元,為了節(jié)省開支,Lucid近日還宣布,將裁員18%左右,并稱這是一個“痛苦但必要的決定”。
Lordstown前不久表示,已于去年第四季度開始銷售首款電動卡車Endurance,但由于質量問題導致生產線停產,截至今年2月底只交付了6輛;至于法拉第未來,首款車型FF91的量產在經歷多次“跳票”后,終于在3月30日啟動生產。
除了量產難題外,過去幾年推動汽車價格全面上漲的強勁需求正開始減弱,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汽車“降價潮”,以及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也給初創(chuàng)企業(yè)帶來了更多挑戰(zhàn)。君迪咨詢公司汽車業(yè)務總裁道格·貝茨指出,10多年前,在特斯拉推出Model S時幾乎沒有競品;而現在這些造車新勢力企業(yè)推出的第一款車就要面臨殘酷的市場競爭。貝茨稱,目前,美國造車新勢力企業(yè)都瞄準了豪華車市場,但BBA的電動車型也開始放量。尤其是在比亞迪全面崛起和特斯拉引發(fā)“價格戰(zhàn)”的大背景下,造車新勢力更是步履維艱。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電動汽車戰(zhàn)場,留給這些美國造車新勢力企業(yè)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