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計算工具
將歷史的篇章翻到公元前 10 世紀的周朝,我國就已經有了一種叫做“算籌”的計算工具,《前漢書》有這樣的記載:“其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可知“算籌”是由竹木制成的若干根長短相等的小圓棍組成。南北朝祖沖之就是利用算籌把圓周率計算到了 3.1415926~3.1415927 之間。算籌這一計算工具在我國至少使用了 2000 多年。
珠算的記載就要追述到東漢末年(190 年前后),徐岳的《數(shù)術記遺》有記載。到了 11 世紀、12 世紀,珠算成了歐洲人的通用計算工具,當然他們的珠子和中國算盤用銅柱不一樣,他們是用線吊起來。中國的算盤是 13 世紀被一些商業(yè)旅行家傳到了歐洲。
16 世紀中葉以前,歐洲的數(shù)學發(fā)展很慢,落后于中國,印度還有阿拉伯。直到 1557 年,雷科德發(fā)明了等號“=”1580 年法國數(shù)學家維葉特用字母代替了數(shù),1614 年納皮爾發(fā)明了對數(shù),歐中的現(xiàn)代數(shù)學迅猛發(fā)展。法國的帕斯卡在 1642 年還發(fā)明了加法器。德國數(shù)學家在 1673 年發(fā)明了第一臺乘法器。
電子計算機的產生
說到現(xiàn)代化的電子計算機,就不得不提阿蘭·圖靈,是他首先證明了現(xiàn)代計算機的可行性,而這一成果也純屬意外。
圖靈在完成博士學業(yè)后回到了母校劍橋大學繼續(xù)從事數(shù)學研究,希望解決當時的數(shù)學難題——德國數(shù)學大衛(wèi)·希爾伯特 1912 年提出的“決策問題”。即想用一種方法證明或證否數(shù)學中用所謂的一階邏輯表述的任何命題,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找一個“十全十美的機械方法”。當時剛完成長跑訓練的圖靈,躺在草地上突然來了靈感,他設想,制造一個十分簡單,但運算能力極強的計算裝置,來計算所有的計算問題。
他認為,這一機器有有一個帶讀寫的控制器和一根工作紙帶,紙帶被分成若干個大小相同的方格,每個格里可寫上一個字母符號,控制器在紙帶上左右移動,其內的讀寫器讀出格子的符號或改寫符號,最后計算結果。最終將此想法整理成論文發(fā)表。
后來用電子管做成計算機的則是當時美國某大學物理系的副教授——阿塔納索夫。他靈感的迸發(fā)也很有意思,當時希望 IBM 幫忙一起對機器進行更新改造,卻遭拒絕,自己郁悶喝酒,酒精上頭,瞬間來了感覺。他想,用電子元件來制造一個計算機器。當然,天上掉靈感的故事結尾,肯定是成功了。不過后來因為其愛國主義情懷,投入到日美戰(zhàn)爭中,那臺未成型的計算模型被擱置。他還準備將這臺 ABC 機申請專利,但專利律師不懂計算機,一拖再拖,導致這種珍貴的技術儀式,但這臺機器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仙童八人幫
大伙也許都知道赫赫有名的“仙童八叛逆”,按理說八個天才組成的公司應該所向披靡。然而,一山不容二虎,何況這一來就是八個,內部不合讓骨干人員紛紛離開。當然,更多原因還是公司內部管理機制問題。雖說八個人離開對仙童半導體來說是巨大的災難,但對于半導體產業(yè)來說,絕對是福音。
當時在 1969 年的森納瓦舉行的一次半導體學術會議上,有好事者做了一個統(tǒng)計,400 多人的與會者只有 24 個未在仙童半導體公司干過。20 世紀 60 年代末,由仙童半導體公司出來的人員創(chuàng)建的公司有 30 家,20 世紀 70 年代初達到 41 家,到了 1984 年直接或間接分出來的公司達到 70 家。
英特爾的自我救贖
從仙童半導體離開的人中,其中有兩位大神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他們決定另起爐灶,到處招人,創(chuàng)辦了英特爾。產品方向就是處理器,不,是存儲器。起初的英特爾其實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存儲器公司。
在 1969 年的春天,英特爾雙極型存儲器開發(fā)組生產出第一塊存儲器芯片,可存儲 64 個字節(jié),起名 3101 芯片,該芯片被霍尼韋爾公司幾乎全部購買。當時 1969 年底,英特爾公司的銷售額達到了 56.6 萬美元。1971 年銷售額達到 900 萬美元,1972 年英特爾開發(fā)出世界上第一塊靜態(tài)隨機存儲器 2102 芯片,1973 年銷售收入猛增到 6600 萬美元,成為當時最有名,最有實力的存儲器供應商。
今后英特爾為什么又會轉型成處理器為主的公司呢?
整個計算機的詳細歷史又是怎樣的呢?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