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中的激光雷達是否會傷害攝像頭?

04/28 10:15
495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之前在討論激光雷達是否會傷害人眼的話題中(相關閱讀:自動駕駛中的激光雷達是否會傷害人眼?),從標準、工作原理等角度給大家分析出激光雷達并不會傷害人眼,但也有一位小伙伴提問:車載激光雷達是否會傷害攝像頭?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這個話題。

還是先說結論,車載激光雷達還真有可能會傷害攝像頭。車載激光雷達主要依賴于飛行時間測距技術,通過發(fā)射短脈沖激光并測量激光從發(fā)射到遇到目標反射回來的時間來計算距離。這種技術不僅可以構建出豐富的三維點云數(shù)據(jù),還能夠在各種光照條件下穩(wěn)定工作,成為自動駕駛系統(tǒng)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件。為了實現(xiàn)全方位的環(huán)境掃描,激光雷達通常采用高速旋轉(zhuǎn)或傾斜掃描的方式,使激光束能夠在360度內(nèi)連續(xù)覆蓋。這種主動發(fā)射激光的方式也意味著在激光雷達工作時,會向外部環(huán)境不斷釋放一定能量的激光脈沖。

對于人眼來說,由于激光雷達在設計時就已經(jīng)嚴格控制了單個脈沖的能量,并采用高速掃描技術確保激光束不會長時間固定照射在同一位置,從而實現(xiàn)了對人體的安全保護。國際上普遍采用的IEC 60825-1標準便對激光產(chǎn)品進行了嚴格分級,車載激光雷達必須滿足Class?1級別,即在任何合理的使用條件下都不會對人體構成傷害。這一嚴格的設計原則使得激光雷達在滿足探測性能的同時,能夠充分保障駕駛員和行人的安全。

但手機或相機中的CMOS傳感器與人眼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人眼在結構上擁有角膜、晶狀體以及內(nèi)部的水分,這些生理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收和分散激光能量,降低高能激光對視網(wǎng)膜的傷害。而手機攝像頭的CMOS傳感器則沒有這樣的天然保護層,其主要由半導體材料構成,對光子能量的敏感程度遠高于人眼。當高功率激光直接照射到傳感器上時,局部能量會在極短時間內(nèi)迅速積累,可能導致像素受熱失效或電路短路,從而在圖像上形成明顯的燒壞痕跡或整條損壞的線條。

1550納米和905納米是車載激光雷達常用的兩種工作波長。這兩種波長各有特點,對人眼安全性的影響也不盡相同。905納米激光雷達由于波長較接近可見光,在進入人眼時容易聚焦在視網(wǎng)膜上,因此在設計時必須將激光功率嚴格控制在極低水平。而1550納米激光則利用其波長優(yōu)勢,大部分激光在進入眼睛時會被角膜和晶狀體吸收,因而對人眼相對安全。正是由于這一特性,1550納米激光雷達能夠在確保人體安全的同時采用較高的輸出功率,實現(xiàn)更遠的探測距離和更高的探測精度。但這種高功率的輸出對沒有天然防護措施的CMOS傳感器來說,卻可能成為潛在的威脅。

早在2019年的CES展會上,就曾有一位參展觀眾的索尼相機傳感器因AEye公司采用1550納米激光雷達的高功率輸出而發(fā)生損傷,導致圖像數(shù)據(jù)出現(xiàn)明顯缺陷。也有一段手機拍攝激光雷達的視頻流傳網(wǎng)絡,視頻中一臺小米12S Ultra在拍攝蔚來ES7時,由于靠近激光雷達,畫面中出現(xiàn)了多條水平綠線,這明顯是由于激光在短時間內(nèi)直接照射到手機攝像頭上,造成了局部像素損傷。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雖然激光雷達對人眼的設計已達到安全要求,但對電子設備的保護則另有挑戰(zhàn)。

CMOS傳感器之所以受損主要是由幾個原因?qū)е碌摹5谝?,激光束如果在傳感器表面形成局部高能聚焦,可能導致傳感器局部溫度迅速上升,產(chǎn)生局部過熱效應,使得半導體材料結構受到破壞。第二,高能激光直接刺激可能引發(fā)電路短路或擊穿,導致部分像素失效,從而在圖像中形成明顯的燒壞痕跡。第三,即便單次激光照射的能量不足以造成嚴重損傷,但如果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多次照射,能量的累積效應也可能突破傳感器的耐受極限,最終導致整個傳感器區(qū)域的損壞。

手機或相機攝像頭與車載激光雷達之間的相對位置、拍攝角度以及距離也是影響傳感器受損的重要因素。當手機與激光雷達的距離較近,且拍攝角度正對激光出射口時,傳感器接收到的激光能量相對集中,損傷風險大大增加。如果兩者之間保持較遠距離,或手機處于側(cè)面拍攝角度,則激光能量在傳播過程中會顯著衰減,降低對傳感器的傷害可能性。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在體驗智駕功能或看到自動駕駛的車輛時,會想著去拍攝記錄下,那如何能在拍到視頻的同時,還不會損壞攝像頭呢?其實可以通過在攝像頭前加裝防眩光濾光片、采用特殊涂層以及改進鏡頭結構來提高對高能激光的抵抗能力。目前一些高端手機已開始在鏡頭設計中采用抗反射涂層或外置濾鏡,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激光能量,降低直射傳感器時的風險。

總體來說,車載激光雷達本身在設計上已經(jīng)嚴格按照國際安全標準進行控制,其對人眼和皮膚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證。然而,由于電子設備尤其是手機攝像頭的CMOS傳感器缺乏類似于人眼的天然防護結構,高功率激光直接照射下仍有可能引起局部或整體傳感器損傷。1550納米激光雷達憑借其在人眼安全性上的優(yōu)勢,可以采用更高的發(fā)射功率,但這也同時增加了對無防護電子傳感器的潛在風險。

智駕最前沿提醒各位小伙伴,雖然車載激光雷達對人體安全沒有問題,但在拍攝車輛時,尤其是使用手機或相機拍攝工作中的激光雷達,應盡量保持適當距離,避免正對激光出射口。正如我們不建議直視正午太陽一樣,面對高能激光的激光雷達,給攝像頭進行適當?shù)姆雷o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