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阿里巴巴達摩院XG實驗室與北京大學SOAR實驗室共同研發(fā)了RF-CHORD系統(tǒng),相關論文「RF-CHORD: Towards Deployable RFID Localization System for Logistics Network」已經被頂級學術會議NSDI 2023(錄取率18.4%)正式接收。RF-CHORD是首款面向物流網絡的RFID定位系統(tǒng),可以支撐物流、新零售、數據中心等場景的自動化與智能化管理。
掃描二維碼,物流中的效率瓶頸
在新零售的物流環(huán)節(jié)中,貨物入庫、出庫和分揀時的掃描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當貨車帶著一箱箱商品到達倉庫時,工人需要用掃碼槍掃描二維碼完成貨物入庫;當有客戶下單時,工人需要分揀、掃描二維碼出庫裝箱。盡管每一次掃描只要幾秒鐘時間,但這樣的出入庫會在全物流過程中會出現若干次,考慮到阿里巴巴每年千億級的包裹流通量,掃描二維碼成了限制高效物流的瓶頸之一。
是否有可能讓掃描二維碼變得自動化?大家可能在快遞網點見過自動掃描二維碼的設備,它其實是半自動的——需要人手動調整包裹的位置和姿態(tài),讓攝像頭能夠清晰完好地拍下二維碼。在物流倉庫大量包裹出入庫時,手動完成供包是很困難的。使用機械臂或者增加攝像頭和補光燈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但每一個包裹出入庫的耗時并沒有減少很多。效率提升有限。這讓我們反思:是不是二維碼技術方案本身的缺陷,造成了自動化流程的困難?
RFID,另一種選擇
二維碼確實不是包裹“標簽”的唯一選擇。二維碼成為出入庫瓶頸的內生原因是:1. 二維碼是基于視覺的方案,必須確保良好的直視路徑和光照條件,所以對包裹姿態(tài)要求較高;2. 受相機分辨率、焦距的限制,二維碼必須離相機足夠近才能被掃描,不同位置多個包裹上的二維碼難以被同時掃描。
相比之下,RFID(射頻識別標簽)是一種潛在的替代方案。RFID使用電磁波來探測電子標簽,和刷門禁卡、刷工牌類似。在物流場景使用的RFID是UHF RFID,工作在840-960MHz頻段。相比于二維碼標簽幾乎為零的成本,UHF RFID的標簽成本約為幾毛錢,但UHF RFID 可以有效實現快速、遠距離、非視覺范圍內的掃描,對全物流流程的運轉效率有極大提升。很多公司都在推廣RFID電子標簽,如沃爾瑪要求用RFID管理藥品和食品、優(yōu)衣庫的每一件衣服都有RFID標簽。
竄讀和漏讀,RFID最大的敵人
RFID部署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漏讀和竄讀。漏讀是指沒有掃描到目標RFID,竄讀是掃描到了其它不在目標范圍內的RFID。
想弄明白漏讀和竄讀,需要了解RFID的工作原理。RFID的標簽是一種無源器件,本身并沒有電池,而是依靠電容捕捉讀寫器發(fā)射到空中電磁波的能量來工作的。同時,RFID通過反射讀寫器發(fā)出的電磁波完成通信。標簽內部的芯片可以改變自身的反射系數,高反射系數代表“1”,低反射系數代表“0”,如此就可以發(fā)送二進制序列。這種后向散射(backscatter)機制既讓RFID的制造成本變得很低(相比于其它電子標簽,如藍牙標簽、Zigbee標簽),又降低了電量維護和管理的負擔。
但也正是后向散射機制讓漏讀和竄讀成為了“兩難困境”。由于RFID標簽天線的朝向不佳、反射信號微弱等原因,讀寫器有時候會無法掃描到目標標簽,這就是漏讀。在物流倉庫,漏讀往往意味著丟件,需要人工復核。通過提高讀寫器的發(fā)射功率和接收的敏感度,可以減少漏讀。但此時又會發(fā)生竄讀。因為整個系統(tǒng)的讀取能力提升了,部分響應能力很強但不在目標區(qū)域的標簽也會被讀到,此時又只能降低發(fā)射功率和接收敏感度來減少竄讀。讀寫器的發(fā)射功率和敏感度高則竄讀多,低則漏讀多,難以同時實現低漏讀和低竄讀。
定位打破兩難困境
XG實驗室的研發(fā)團隊選擇跳出這個兩難困境,利用位置信息降維打擊RFID掃描。假如我們知道了每一個標簽的具體位置,就不需要擔心竄讀,把不在目標區(qū)域的標簽排除掉即可。
實際上,RFID標簽有定位的潛力。電磁波在傳播時相位會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記錄了傳播的路徑長度。讀寫器可以比對發(fā)射信號和接收到的RFID反射信號以相位變化,進而推算出RFID標簽的距離。
RFID定位在近年來的工業(yè)界和學術界廣受關注,但是為什么沒有在物流場景得到廣泛應用呢?XG實驗室的研發(fā)團隊認為這是由于物流場景的特殊性造成的。物流場景下的RFID定位需要滿足可靠、快速、大范圍這三個要求:
- 可靠。在最差情況下,定位誤差依然較低,例如在99%情況下定位誤差小于1m,結合設置安全區(qū)域即可實現對標簽的可靠分類。
- 快速。定位的吞吐速度達到每秒上百個,確保載貨拖車入庫過程中無需停頓。
- 較大范圍。工作范圍足夠覆蓋倉庫通道門(例如3m以上)。
可是,已有工作從根本上難以同時滿足這三點要求。具體來說,現在的技術路線可以分為三類:
- 單次掃描單信道估計。利用單次標簽掃描獲得的信號強度或者相位進行定位,其定位速度和標簽掃描速度持平,可以達到每秒100次以上,覆蓋范圍可以達到10m。但是由于只有一個信道進行位置估計,準確度差,無法實現可靠定位。
- 基于合成孔徑雷達定位。通過天線或者標簽的移動來虛擬出多個天線,從而增強對位置估計的角度分辨率,代表工作有Tagoram和Mobitagbot。由于標簽或天線的移動需要時間,這種方法并不能立即提供位置估計,無法滿足快速的要求。
- 基于寬帶跳頻定位。距離估計的分辨率和頻譜的帶寬成正比,以MIT的RFind,TurboTrack等工作為代表,使用跳頻、多OFDM等寬帶方案可以提高定位的精度和可靠度。但是這一類工作的并行度不夠,掃描并定位單個標簽常常需要幾秒,無法滿足物流場景快速的需求。同時,由于寬帶信號功率低,工作距離只能局限在1m左右。
研發(fā)團隊認為,想要從根本上克服現有技術路線的種種缺陷,同時滿足可靠、快速、大范圍的需求,需要全新的軟硬件協同方案和面向場景的針對性優(yōu)化。換言之,相比于現有RFID定位工作依賴商用讀寫器或軟件定義無線電,只有重新“造輪子”,才有可能實現全方位的性能提升。
RF-CHORD的技術路線和性能表現
一句話總結:RF-CHOR使用了并行多正弦載波的寬帶嗅探技術,利用多徑消除全息定位算法,實現可靠、快速和較大范圍的RFID定位。
并行多正弦載波的寬帶嗅探技術
并行多正弦載波的寬帶嗅探技術是RF-CHORD的核心技術。
寬帶是指RF-CHORD使用了比傳統(tǒng)UHF RFID寬得多的頻帶,頻帶的寬度和定位的距離分辨率成正比。UHF RFID被分配使用特定的頻帶,約10-20MHz(中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標準為840-845MHz和920-925MHz,美國FCC標準為902-928MHz)。RF-CHORD除了在法定頻帶的較窄頻帶進行通信外,還在800MHz-1GHz內的200MHz上發(fā)射極低功率信號(符合法規(guī)雜散發(fā)射功率要求)。
嗅探是指RF-CHORD同時使用兩個讀寫器,一個是常規(guī)的商用RFID讀寫器(窄帶讀寫器),另一個是特制的寬帶讀寫器。寬帶上的發(fā)射功率太低,無法激活標簽,也無法和標簽建立常規(guī)的鏈接。所以RF-CHORD使用一個傳統(tǒng)的窄帶讀寫器和標簽通信,同時寬帶讀寫器“暗搓搓”地發(fā)射自己的信號,并監(jiān)聽/嗅探反射回來的信號以估計標簽在寬帶上的響應。在這個過程中,RFID標簽是完全不知道自己被寬帶讀寫器“嗅探”的,相當于分離把通信與定位在物理層進行了分割。
并行多正弦載波是RF-CHORD使用的寬帶波形。RF-CHORD發(fā)射的寬帶信號是由并行發(fā)射的多個(論文中為16個)不同頻率的正弦波在頻譜上拼接而成的。這些正弦子載波本身的展寬很小,可以有效減少噪聲帶寬;它們分布在200MHz的頻譜上,可以還原出標簽在寬帶上的響應。正弦子載波設計使得系統(tǒng)同時具備窄帶和寬帶的優(yōu)點。為了實現這個設計目標,RF-CHORD利用高動態(tài)范圍ADC和大帶寬基帶芯片搭建了定制化射頻硬件,在盡可能前端的部分實現了信號的數字化,并還原出對應正弦波上的信號。
為了處理寬帶上微弱的信號,獲得相位信息,RF-CHORD設計了基于自適應波束成形、全包匹配、鎖相環(huán)時間對齊等一系列解調算法,成功實現了在低信噪比情況下的實時準確解調,為后端的定位、追蹤算法實時提供信道相位信息。
多徑消除全息定位算法
多徑效應是定位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即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被環(huán)境物體反射、散射,污染接收信號的相位,干擾定位結果。RF-CHORD寬帶提供的距離分辨率有利于分辨出多條不同的傳播路徑,結合物流場景中對空間利用的約束(例如通道門設置的位置和方向),算法可以分辨出多條傳播路徑中正確的路徑。更進一步地,定位算法會對正確路徑進行特定距離的波束成形,增強正確路徑,消除其它路徑的影響,從多徑信號中提純正確路徑信號,實現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
最終,多重增益加持的RF-CHORD實現了以下性能指標,可以完成物流場景的任務需求:
- 可靠性。在99%情況下,RF-CHORD的定位誤差為1.07m。利用定位區(qū)分包裹是否在目標區(qū)域的部署實驗中,竄讀率為0.0025%~0.0154%(當前商用的impinj xSpan系統(tǒng)竄讀率約為2%)
- 快速。RF-CHORD可以在單次掃描后完成高精度定位,從而實時輸出定位結果。寬帶掃描速度和窄帶商用讀寫器掃描速度基本持平,每秒可以定位100-200個標簽。
- 較大范圍。盡管RF-CHORD的發(fā)射功率只有-35dBm,遠低于商用RFID超過20dBm的發(fā)射功率,但依然可以覆蓋約6m范圍,足以滿足通道門場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