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關推薦
申請入駐 產業(yè)圖譜

汽車電子的未來不容樂觀

2014/05/21
2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開啟《汽車電子瞭望臺》

無論是一直話題不斷的車聯網,還是特拉斯CEO現身北京親自交付電動汽車都把汽車電子的這個話題推向了大眾熱議的風口浪尖。

那么新能源汽車是否會成為未來主要的交通工具?它面臨哪些挑戰(zhàn)?車聯網在人們未來的生活中會起到哪些未知的作用?電動汽車的電池系統和充電技術會有哪些突破?...這些問題會一直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帶著這些問題,從本周起我們開啟《汽車電子瞭望臺》專欄,主持人朱玉龍將通過自己在汽車電子行業(yè)多年的經驗積累發(fā)表自己對汽車電子技術及產業(yè)的獨到看法,如果大家對此專欄內容有任何問題歡迎跟帖討論。

|汽車電子瞭望臺|之汽車電子現狀及未來發(fā)展

從事汽車電子的這個行業(yè)有六年了,在這里談談汽車電子的情況和發(fā)展。

汽車電子的這個含義,在各個地方的均有闡述。廣義上來看,汽車電子涵蓋了所有的電子和電氣部分,如SAE在其宣傳手冊[1]中所描述的那樣,包括所有的電子元件、傳感器、執(zhí)行器、電池、線束、模塊和軟件方面的內容。狹義的來看,是從其魯棒性設計推薦標準中[2],分為系統、模塊、元件三級的分類,特別的由于按照整車制造廠的定義,系統和子系統的劃分方式很容易將電子的部分放到后臺去。

為什么是這樣的呢?如果你在整車企業(yè)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現在所有的部分大多都和電子電器脫不開關系,線束拉倒哪里,哪里就有用電的器件,也就意味著有汽車電子的存在。如圖1所示,每個接頭組合就至少代表一個汽車電子的節(jié)點。
?


圖1 汽車內的線束

汽車電子無形的成本在哪里?


但是對汽車的使用者而言,汽車的電子化除了娛樂&影音系統以外是看不見的。發(fā)動機、變速箱、空調、內外飾和底盤,大部分所見的是他們的功能,而不是它們怎么樣實現的。

所以一般整車企業(yè)的汽車電子/電氣工程師,除了一定需要負責的包括電池、線束系統、車身電子系統和娛樂系統等幾個單純的電系統,諸如整合到汽車子系統內部諸多電子部分是不同的。這個在零部件企業(yè)也是有所體現的,我的老東家有座椅和電子兩個部分,很有意思的是座椅的電子控制模塊并不是由其電子部門來開發(fā)的,所以就汽車電子而言,大部分的情況,它是在系統里面得以體現作用的,表面上它僅是硬件和軟件的結合,更大的一部分是與子系統間內的部件配合,和與其他系統協同工作。汽車電子的發(fā)展,和汽車行業(yè)本身的發(fā)展有著非常強的聯系。汽車行業(yè)的特點是,汽車用戶和零部件公司是沒有直接的聯系的,前裝供應商和售后的供應,都是整車企業(yè)在主導。所以汽車零部件企業(yè)發(fā)展依托于整車企業(yè),但是隨著汽車企業(yè)行業(yè)競爭的加劇,也給零部件企業(yè)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我個人感覺最為主要的一個特點是:汽車企業(yè)從平臺化走向模塊化帶來更高的門檻。


由于成本縮減和開發(fā)時間縮短的雙重需要,非豪華車的制造企業(yè),都在往模塊化的道路上走。模塊化的戰(zhàn)略[3],是在原有底盤平臺和部分共用零件的基礎上,在跨車型和不同驅動形式下,實施更為徹底和細致的零件集中和削減的策略。大眾的MQB(Modularer Querbaukasten)、日產的CMF(Common Module Family)和豐田的TNGA(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在前,其后的本田和通用也往這條道路上跟進,這將改變幾乎所有主要地區(qū)的汽車部件的供應商,電子類的部件相對好入手,首當其沖。工程上的變更,實質的推手是采購策略的變化,就有分車型和分地域的采購方式,開始往戰(zhàn)略供應商全球供應商的方向拓展。 這個結果使得零部件企業(yè)單一規(guī)格的訂單量大了許多,也意味著失去項目的嚴重性大增。這一點來看,未來可能的變化在于:


1)超級系統供應商的出現
汽車電子技術創(chuàng)新的速度和廣度隨著競爭的激烈呈現白熱化的趨勢,這使得“超級”系統供應廠商更走向前臺,在某些技術領域投資形成較為成熟的產品。從原來單純的被動響應報價模式,慢慢往主動形成強勢產品組合的模式。以單個產品為例,開始是由大客戶為導向的模式,隨著大客戶本身的產品模塊化而變得差異更小,這使得超級系統供應商在綜合幾個上量的項目之后,能制統合幾個廠家的需求定出自己的標準產品,然后推向產量相對小的汽車企業(yè)。博弈的力量,已然往大的部件企業(yè)方向發(fā)展了,未來某些整車企業(yè)給大零部件企業(yè)打工是較有可能出現的。以下為2012年的數據,出自 Top Suppliers[4]的數據。

NO

供應商

2012年銷售額(億)

1

Robert Bosch GmbH

$367.87

2

Denso Corp

$342.00

3

Continental AG

$328.00

4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304.28

5

Aisin Seiki Co.

$300.80

6

Johnson Controls Inc.

$225.15

7

Faurecia

$225.00

8

Hyundai Mobis

$213.51

9

ZF Friedrichshafen AG

$186.14

10

Yazaki Corp

$158.01

11

Lear Corp

$145.67

12

Delphi Automotive PLC

$144.32

13

TRW Automotive Holdings Corp

$141.41

14

BASF SE

$131.68

15

Valeo SA

$128.16

汽車電子行業(yè)洗牌近在眼前

2)汽車電子行業(yè)的洗牌
零部件行業(yè)內整合正進一步加速,中型的企業(yè)尋求并購和整合資源。整車企業(yè)模塊化導致的采購戰(zhàn)略的變化,以及在研發(fā)階段從主導到合作的變化,使得部件企業(yè)需要通過并購優(yōu)化自身各環(huán)節(jié)的能力。而由于整車企業(yè)的勢力版圖的變動和整個宏觀經濟的不景氣,部分零部件廠商的生存環(huán)境是較為惡劣的,部分廠商只能集中資源和精力在核心的業(yè)務,其某些部門只能尋求重組或被兼并。這里比較典型的案例為:

1.2014年1月 江森自控汽車電子業(yè)務出售給偉世通[5];
2.2014年2月大陸集團19億美元收購輸送帶制造商Veyance,其在2006年10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旗下汽車電子部門,2007年114億歐元收購了西門子旗下VDO汽車部門;
3.2012年松下汽車電子系統收購德國Aupeo公司;


中國零部件的動靜其實也不小,由于身處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以下的兩個并購是影響很大的。


1.萬向集團2.566億美金收購美國A123,并將其儲能業(yè)務A123 Energy Solutions賣給了NEC,并以1.492億美元拿下Fisker。
2.浙江寧波準均勝集團收購德國普瑞(Preh GmbH)公司75%股權,Preh是在電池管理領域非常有實力的公司。
3.汽車部件代工;


也正是由于存在項目集中的趨勢,中型的項目,就需要在各個層次上進行成本節(jié)約。在消費電子里面盛行的代工模式,也會慢慢作為一種選擇,給一些汽車電子產業(yè)的中型項目所接受。富士康的模式,整合的好,對于汽車零部件商未嘗不是可以將貼片和組裝廠重資產的部分給整合出去。


綜上所述,無論是整車企業(yè)和零部件企業(yè),都存在一番優(yōu)勝劣汰;不僅僅在企業(yè)之間的情況,也反映到企業(yè)內部的人力資源和項目進一步集中的情況出現。在中國的高增長的情形下,大多數工程師并不是很容易感受到徹底的變化的,不過對中國的工程師大概有以下的影響:

a)低價本土化策略的難以為繼
以往對于新興市場,整車和零部件企業(yè)總是需要導入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本地的工程師得到的任務,大多數都是在原有的方案上進行導入和低成本的優(yōu)化。面對產量集中的條件下,固然依舊有這樣的需求,但是低成本的空間不大了。

b)項目的集中化
有一位整車企業(yè)的工程師和我笑談,領導定的方略是不改供應商核心的控制件來配置一個系統。博弈的力量傾斜至零部件以后,中國的好多新車開發(fā),可能用的是和國外車型一樣的通用部件,這使得差異化的項目開始往同樣的項目集中。

c)零部件的競爭激烈
在車身電子領域,其實已經很難再有發(fā)展的空間。按Roland Berger[6]的說法,關系未來汽車核心考慮因素環(huán)境和安全的"Winning" components和成熟的部件"Losing" components將會是涇渭分明的將企業(yè)的利潤區(qū)分出來。處在企業(yè)內的工程師,面對這種經營層面的變化,是一籌莫展的。

參考點:

1.What do SAE standards offer the Automotive Electronics industry? SAE
2.SAE J1211 Handbook for Robustness Validation of Automotive Electrical/Electronic Modules
3.汽車“模塊開發(fā)”贏得全球市場的必然性汽車“模塊開發(fā)”贏得全球市場的必然性
4.2012 Top Suppliers - Automotive News
5.偉世通2.65億美元現金收購江森自控旗下汽車電子業(yè)務
6.Global Automotive Supplier Study 2013 Driving on thin ice September 2013

?

與非網原創(chuàng)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汽車電子瞭望臺》之一:汽車電子的未來不容樂觀

《汽車電子瞭望臺》之二:在中國買得起電動汽車未必辦得下充電證!

《汽車電子瞭望臺》之三:箭在弦上,汽車廠商生死存亡命系新能源汽車的開發(fā)

《汽車電子瞭望臺》之四: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大剖析:電池系統篇

《汽車電子瞭望臺》之五:俯瞰“48V電氣系統”的前世今生

《汽車電子瞭望臺》之六:新能源汽車中不得不說的大功率DC-DC

《汽車電子瞭望臺》之七:師弟師妹千萬別報“汽車電子”,安全隱患人命關天

萬向集團

萬向集團

萬向集團創(chuàng)建于1969年,從魯冠球以4000元資金在錢塘江畔創(chuàng)辦農機修配廠開始,以年均遞增25.89%的速度,發(fā)展成為營收超千億的現代化跨國企業(yè)集團。

萬向集團創(chuàng)建于1969年,從魯冠球以4000元資金在錢塘江畔創(chuàng)辦農機修配廠開始,以年均遞增25.89%的速度,發(fā)展成為營收超千億的現代化跨國企業(yè)集團。收起

查看更多

相關推薦

登錄即可解鎖
  • 海量技術文章
  • 設計資源下載
  • 產業(yè)鏈客戶資源
  • 寫文章/發(fā)需求
立即登錄

筆者 朱玉龍,一名汽車行業(yè)的工程師,2008年入行,做的是讓人看不透的新能源汽車行業(yè)。我學的是測試和電路,從汽車電子硬件開始起步,現在在做子系統和產品方面的工作。汽車產業(yè)雖然已經被人視為夕陽產業(yè),不過我相信未來衣食住行中的行,汽車仍是實現個人自由的不二工具,愿在汽車電子電氣的工程方面耕耘和努力,更愿與同行和感興趣的朋友分享見解。